1. <bdo id="x6d3m"></bdo>
            <source id="x6d3m"></source>
            <object id="x6d3m"></object>

            <i id="x6d3m"></i>

            預訂熱線

            0551-65186488

            您的位置:首頁 > 旅游景點 > 景點詳情

            旅游線路分類

            推薦線路 合肥出發周邊游 一日游 二日游 三日游 合肥周邊溫泉 合肥周邊漂流 合肥周邊樂園 黃山 宏村 西遞 九華山 齊云山 大愿文化園 天柱山 牯牛降 天堂寨 五千年文博園 太平湖 岳西明堂山 彩虹瀑布 方特 巨石山 杭州 丫山 烏鎮 西塘 蘇州 常州恐龍園 常州嬉戲谷 武漢歡樂谷 無錫 江郎山 安吉 橫店 千島湖 日照 揚州 上海 南京 天目湖 青島 泰山 臺兒莊 連云港 婺源 廬山 三清山 龍虎山 泰寧 黃山九華山高鐵線 岳西天峽 馬仁奇峰 涇縣桃花潭 三河古鎮 藍溪小鎮 敬亭山 蕪湖大白鯨海洋公園 大別山石窟 大別山風情谷 牛首山 瑤里 萬仙山郭亮村 萬佛湖 木梨硔 查濟 九華天池 馬可波羅花世界 皖西大裂谷 霍山大峽谷漂流 佛子嶺水庫 天井小鎮 新安江 親子游 銅陵 嵖岈山 皖南川藏線 翡翠谷 合肥出發國內游 北京 湖北 海南 江西 云南 重慶 廣西 廈門 福州 武夷山 西安 四川 廣州 西藏 寧夏 青海 甘肅 新疆 內蒙古 東北 貴州 山西 河南 山東 普陀山 大連 桂林 南寧 北海 張家界 天門山 鳳凰古城 三亞 九寨溝 威海 嵊泗列島 延安 北戴河 呼倫貝爾 武漢 三峽 合肥出發出境游 香港 澳門 臺灣 泰國 韓國 日本 柬埔寨 越南 老撾 歐洲 新西蘭 海島游 新加坡 郵輪航線 埃及 俄羅斯 迪拜 美國 巴厘島 普吉島 芽莊 峴港 濟州島 長灘島 馬爾代夫 斯里蘭卡 塞班島 蘇梅島 朝鮮 馬來西亞 澳大利亞 合肥研學旅行 合肥夕陽紅旅游 合肥國內夕陽紅 合肥專列旅游 合肥出境夕陽紅 合肥紅色旅游
            客服電話 0551-65186488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16元(僅供參考)

            景點地址: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簡介: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漢代,占地約9.33公頃。廟院長140米,寬84米。主要建筑有廟門、誠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內有古柏16顆,最珍貴者當屬“黃帝手植柏”與“漢武掛甲柏”。廟址設在橋山之 麓。唐代正式將祭祀活動列為國祭,并開始重修擴建黃 帝陵廟。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名冠天下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位于黃陵縣縣城北面,有“華夏第一陵”之美稱。
            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   軒轅廟的主要建筑有廟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廣場及祭祀大殿。廟院內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屢有修繕。人文 初祖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門額上懸掛著程潛先生于1938年祭陵時所題寫的"人文初祖"四個大字。廟院西鄰為保生宮舊址,現狀有由黃陵縣文廟遷建的古建筑兩座。目前是黃陵文管所駐地。   廟院內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屢有修繕。人文初祖殿占地283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門額上懸掛著程潛先生于1938年祭陵時所題寫的“人文初祖”四個大字。   軒轅廟總占地面積26畝。主要建筑沿南北軸線順次排列為廟門、誠心 亭、碑亭和人文初祖大殿,東側為碑廊,西側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風格多為明代歇山形建筑。廟內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這些石碑有北宋以來的“御制祝文”、名人題詠和重修碑記,包括孫中山、將中正、毛澤東的詩文、題字和祭文。由江澤民、李鵬為黃帝陵整修工程的題詞以及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回歸紀念 碑”也赫然立于廟內,給這座千年古廟增添了時代氣息。
            軒轅廟是祭祀黃帝的主要場所,位于橋山東南麓半腰之處,坐北面南,總體呈長方形,古柏院長140米,寬84米,總面積11760平方米。其主體建筑按南北軸線逐次排列,有山門、過亭(現誠心亭)、碑亭、大殿,東側有碑廊,西側有接待室和文物陳列室。其外圍原用紅色磚墻圍護,現改成花崗石砌筑圍墻。院內古柏16株,小柏樹7株。   軒轅廟山門外原有一方形磚砌照壁,厚1.25米,高6.2米,寬9.38米,壁頂為懸山頂,灰板筒瓦相扣,有勾頭滴水,兩端隆起。照壁北面上所書,據說為孫中山派員祭祀黃帝陵時所寫的贊詞。今照壁已拆除,地為廟前區所用,孫中山的贊詞刻石改立于碑亭內。
            廟前區
            軒轅廟廟前區氣勢恢弘,雄闊壯觀,包括入口廣場、印池、軒轅橋、橋北廣場、龍尾道、廟前廣場等,總占地面積300余畝。1992年動工修建,1997年建成。 印池新修的入口廣場,總長130米,進深70米,總面積約9100平方米,為不對稱半橢圓造型。周邊用花崗巖條石鋪砌,地面選用直徑60至80厘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既象征著先民草創文明時的艱辛,又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而燦爛的文明史。中央甬道取八卦符號,布局有“五行石”。廣場右側有七塊較大型花崗巖石,布置如北斗七星,左側有四塊坐石,構成“二十八宿”,遠遠望去,整體圖案又宛如一條栩栩如生的魚龍,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意蘊。   印池系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其意喻黃帝用印之水,又名龍池。占地300余畝,蓄水量46萬立方米。滿山古柏,倒映池中,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重現了“沮水夜月”的迷人景觀。湖岸四周,植樹11萬株,花卉2.9萬叢,草坪3.39萬平方米,碎石鋪路,綠樹成陰,把古樸的陵區裝扮得風光宜人。   廣場北端,昂然挺立一座橫跨印池的石材橋梁,名曰軒轅橋,全長66米,寬8.6米,共8跨,跨度6米。橋體全部用造型別致的福建產花崗巖砌成,橋面由12根石梁鋪就,橋側面采用粗獷的蘑菇石面。橋的南北有4塊橋墩石,橋南左右兩塊分別雕刻日月圖案,橋北左右兩塊分別雕刻天地圖案,兩邊橋頭各有望柱一對。此橋潔白如玉,粗獷樸實,可稱為近代全石砌第一橋。   軒轅橋北端的橋頭平臺,名之曰橋北廣場,占地1548平方米,地面為花崗石鋪筑,東西兩側聳立4.8米高望柱一對,更顯雄偉壯觀之氣魄。橋頭平臺沿龍尾道直通廟區。   龍尾道亦用花崗巖鋪設而成,共95級臺階,以象征軒轅黃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橋北廣場與龍尾道兩旁的坡地上,鮮花盛開,綠草遍地,一派盎然生機。   順著龍尾道拾級而上,便是寬闊的廟前廣場。其地面用20厘米厚的混凝土澆注,上部鋪以20厘米厚的花崗巖石,總面積達2800平方米。廣場上還建有四個望柱,左右端然而立,古樸典雅,莊重大方。
            軒轅廟山門
            穿過廟前廣場,迎面便是氣度非凡的軒轅廟山門了。原山門進深8米,面闊五間。正門居中,東西兩側 軒轅廟廟門
            各一側門。正門門額上書“軒轅廟”三個大字,系民國時期陜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于1938年清明節祭陵時所題,F山門為五開間廊廡式,平面軸線19.2×10米,建筑以漢代風格為基調,屋面采用歇山頂,石墻、石柱、鋼筋混凝土梁和屋面板,上覆石筒瓦。山門臺基比地面高出2.72米,臺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崗石制作。門前有平行的六根柱子支撐,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級臺階,盡顯莊嚴雄偉、大氣磅礴之氣度。
            黃帝手植柏
            進入廟院山門,軒轅黃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簾。黃帝手植柏,位于軒轅廟門內左側2米處,傳說是黃帝親手栽植。在植物學分類上稱為側柏,別名扁柏、扁松、肩檜、黃柏、香柏,英文名稱OrientalArbor Vitae,是我國特有柏樹品種,自古以來多栽于庭園、寺廟和陵墓。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 黃帝手植柏
            [1]個國家后來到我國,驚嘆它是“世界柏樹之父”。古柏蒼翠健旺,樹干略向南傾,樹高19.3米,胸徑11米。當地諺語稱“七摟八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個人手拉手摟不住,還剩八半,況且有疙瘩的地方尚未計算在內。實為群柏之冠。   為保護這棵古老而有紀念意義的樹種,1965年5月10日,在手植柏周圍制作鐵柵欄一副,并東南側磚砌壁下部正中鑲嵌一長條形圓頂石碑,上刻“黃帝手植柏”五字,又于上部鑲嵌一長方形石碑,上刻“手植柏”三字,并附有手植柏簡介。   1998年12月9日,由國家林業局、全國綠化委員會和陜西長嶺集團、黃陵縣等發起“長嶺綠色世紀行——中華100棵名樹公選活動”,命名黃帝手植柏為“中華名樹”、“中華第一樹”,并于手植柏南側掛牌,于手植柏北側立碑。碑文如下:   中華名樹碑   悠悠天地間,泱泱古國中,有幾多樹木能名冠華夏、蔭澤子民;漫漫求索路,蕓蕓眾生里,有幾多樹人能刻入心碑、永世流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項意在獻給歷史跨千年、人類跨世紀的綠色生態工程“中華100棵名樹公選養護活動”正在廣袤國土深情展開。這一史稱“長嶺綠色世紀行”的首創性公益活動,擬分偉人故里、革命圣地、歷史見證、華夏文明和綠海奇觀等主題實施,F已認證的有中山古榕、韶山古松、廣安古銀杏、湘潭重陽木和黃帝手植柏……一棵棵樹,就像一座里程碑;一棵棵樹,就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綠色編年史。它是物質之樹,又是精神之樹。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是前人的后人,又是后人的前人。這是對先哲的景仰,對綠色的禮贊,對后輩的承諾,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延續和傳承。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九日
            誠心亭
            黃帝手植柏之北為誠心亭。誠心亭,即原來的過亭,為歷代祭祖之人整理衣冠、平靜心情、致備祭品之處。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屋頂為歇山頂,所施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亭四邊無墻,闌額下為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副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誠心亭文字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后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誠心亭
            在誠心亭西側,方臺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圖案酷似一人在追趕太陽,正合我國古代傳說的“夸父逐日”,故俗稱夸父石。   誠心亭后北面兩側,有石碑四通,東邊為浙西錢塘人程壽筠所題石碑兩通,一通上題“軒轅廟”三字,一通上書“文明之祖”四字;西邊為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香港回歸紀念碑古樸典雅,莊重美觀,碑高3.5米,寬1米,由碑頭、碑身、碑座和臺座四部分組成,此碑立于1997年7月1日。正是在這一天,被英國占領長達150多年的香港,勝利回歸偉大祖國的懷抱。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日子,為了告慰先祖,香港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特地題寫了“香港回歸紀念碑”幾個遒勁大字,立碑紀念。石碑背面,刻有香港著名書畫家梁溪方(一名方召麟)女士書寫的香港回歸紀念碑銘一篇,激情洋溢地記敘了立碑緣由、目的,真切感人地表達了香港同胞及海外僑胞欣慰無比的歡樂之情,昭示了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揚眉吐氣的光明前景。澳門回歸紀念碑,為中國收回澳門所立。1999年12月20日,被葡萄牙占領近400年的澳門回到祖國懷抱。在普天同慶之際,澳門同胞共議建碑勒石,以告慰始祖軒轅。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澳門回歸紀念碑”七個大字。石碑背面,是由林近撰寫的碑銘,碑文闡明了立碑的緣由和目的,記述了澳門的位置、被葡萄牙人占領的歷史和回歸祖國的事實,稱頌了共和國三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睿智英明,表達了澳門人民對回歸祖國的喜悅之心和振奮情懷。碑刻于2000年2月25日。
            碑亭
            誠心亭之北為碑亭。其形式與誠心亭相仿,面積較之略大。中間仍為過亭,東西兩側有磚墻。卷棚頂,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額間施旋子彩繪。1987年以前此處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將大部遷至軒轅廟內東側碑廊。碑亭前柱子上寫有一副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三萬里”。碑亭院內東側,分別矗立兩通高大石碑。一通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于1993年4月5日為整修黃帝陵工程的題詞手跡,碑文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鵬于1992年9月20日為黃帝陵基金會題詞的手跡,碑文為:“發揚中華文明,振奮民族精神”。碑亭內現存石碑四通。西側兩通,前邊一通為毛澤東于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祭黃帝陵時親筆題寫的“祭黃帝陵文”手跡,字體汪洋恣肆,飄灑俊逸,雄健有力;后邊一通為鄧小平所題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碑。東側兩通,前一通據說是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一通是蔣介石于1942年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碑廊
            碑廊,位于碑亭東側,建于1987年。廊長78.3米,寬4.2米,磚木結構。保存有歷代祭祀、維護黃帝陵廟 碑廊
            碑石40余通,上自北宋,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F存最早的一通是宋嘉六年(1061)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記事碑。并有金明昌六年(1195)所立“沖和大德雷公壽堂記”碑、元泰定二年(1325)所立關于禁伐黃帝陵樹木圣旨碑、元至正七年(1347)所立“羅公道號之記”碑、元至正二十年(1360)張三豐謁橋陵詩碑等。其余石碑多為明清兩代“御制祝文”和重修黃帝陵廟紀事碑。碑廊兩端還鑲嵌有20通影碑。   在廟院西側,有1986年新建的文物陳列室、展覽室和1988年建成的接待室,均系仿古建筑,與軒轅廟古建筑相映成趣。展覽室展覽有包括1908年同盟會代表祭拜軒轅廟時的照片,以及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喬石、李鵬、李瑞環、朱基、李鐵映等人謁陵祭祖時的照片數十張。   在軒轅廟正殿前西南側,有一塊傳說中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于黃陵縣東南郭村,1956年移至軒轅廟院內。整塊大青石約一平方米,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長0.52米,深約2厘米。
            掛甲柏
            位于軒轅廟正殿前西南側的那株高大古柏,人稱掛甲柏,又稱“將軍柏”。傳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發動十余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路過黃帝陵,便上山拜祭黃帝。在祭拜之前,漢武帝將其戰袍掛在這棵柏樹上,以示莊重肅穆,故后人稱其為“掛甲柏”。這棵柏樹屬柏樹中稀有的品種。樹干上斑痕累累, 掛甲柏遍布洞孔,縱橫成行,仿佛甲釘狀,每年清明節前后,樹干中的汁液從洞孔溢出,凝結成球狀,就像鑲滿珍珠寶石般晶瑩閃亮。掛甲柏外圍立有鐵柵欄保護,樹下西北側立一磚砌壁,下部正中鑲嵌一長條形圓頂石碑,上刻程壽筠所書“志載漢武帝巡朔方還掛甲于此樹”十四字,又于上部鑲嵌一長方形石碑,上刻掛甲柏簡介。   掛甲柏的西側,立有一石碑,上刻“華夏魂”三字。正殿前東南側,立有兩通石碑。靠北一通為一長形巨碑,圖文并茂。為明代祭陵官楊兆祭陵時寫的一首謁陵詩畫碑。碑左畫一青龍,右畫一白虎,均為圓形線條圖案,黑字白線,非常分明。右畫下方刻有三行小字:“黃帝出游,駕龍乘鳳,東上太山,南游齊魯,邦國咸喜。”此語錄自《易林》。左畫下方刻有兩行小字:“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這句話錄自《黃帝內傳》。石碑正中,豎刻幾行大字:“橋山之上有軒轅,寂寞松楸劍履存。高冢舊余天子氣,諸峰還讓丈人尊。青山雉尾當時事,白日龍髯何處屯?猶似垂衣望仙侶,千官扈從隔昆侖。”此碑盛贊軒轅黃帝功德,抒發后人崇仰之情?磕弦煌,是1962年刻的石碑,上書黃陵八景。今字跡已較模糊。
            人文初祖殿
            再往北便是軒轅廟大殿。大殿最早建于明朝,后代屢有修繕。占地面積約282平方米。面闊7間,進深3間。大殿屋頂為歇山頂,脊為雕透花脊,屋面瓦件為灰布板瓦與筒瓦相扣覆蓋,檐部施勾頭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檐下的闌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斗拱彩繪,以及兩側與兩側背面、內梁等處彩繪,均精致華麗,絢爛無比。   大殿氣勢雄偉。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于1938年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字體鐵畫銀鉤,剛中藏秀。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放著一尊軒轅黃帝全身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刻拓片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放大刻制而成。黃帝浮雕像,石料采用陜西富平墨玉,高3.9米,寬3.3米,重11噸。石浮雕像沉穩站立,抬臂揚手,顯軒轅黃帝雄才大略之氣概;雕像冠帶簡樸,著裝無華,顯示出遠古之神韻。神龕四周的圖案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神龕與軒轅黃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萬琦于1987年清明節專程前來祭陵時,捐款8萬元人民幣制作的。殿內兩壁原有壁畫,繪軒轅黃帝一生的功德,后毀于明代,F大殿神龕周圍放置有花籃。神龕前供桌上有祭器、祭品等。殿外左右及背后有磚砌花墻。大殿前月臺寬21.1米,進深10.84米,置有香爐、香案。月臺前有臺階通道三處,中間臺階正中為一圓形二龍戲珠石雕。正殿前柱子上,書有一副楹聯:“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
            祭祀大殿
            軒轅廟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祭祀大殿系黃帝陵整修第二期工程之一。2003年1月8日開工,2004年3月15日竣工。位于原軒轅廟以北廟區中軸線上,直抵鳳凰嶺南麓。新建的殿區占地4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3200平方米。由古柏院北墻上的中門和東西便門進入,迎面正中是登高4米的大型石階,石路采用3米×2.4米的巨型花崗石板鋪成,石階兩側分列著成排的銅簋,石階之上,左右各聳立著三出石闕。大殿廣場由花崗石鋪就,陳設有“三山五岳”石。廣場四周立有9對2米高的青銅牛鼎。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坐落著莊嚴雄偉的祭祀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手書隸體“軒轅殿”三個大字。整個建筑為帶天井頂式仿漢石型建筑,總面積1600平方米。由高4米、直徑1.2米的36根圓形花崗石柱圍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間,柱與柱之間無墻,上覆巨型覆斗屋頂,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反映出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地面采用青、紅、白、黑、黃五種彩色石材鋪砌,隱喻傳統的“五色土”,以象征黃帝恩澤普潤祖國大地。據漢畫像石復制放大的黃帝石像,莊嚴佇立在大殿的上位。   整個軒轅廟的布局,疏密跌宕,錯落有致,風格古樸典雅,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聰穎智慧,烘托出祭祀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隆重熱烈氛圍。
            軒轅黃帝
            軒轅廟傳說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園。
            軒轅皇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 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身、創業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他首先同意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術,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景點數據來自 黃帝陵景區軒轅廟

            消息

            返回頂部
            360網站安全檢測平臺
            久久人人97超碰少妇_日韩久久大屁股女人冒白浆一区二区_欧美一级二级三级视频_亚洲国内漫画一区二区

              1. <bdo id="x6d3m"></bdo>
                      <source id="x6d3m"></source>
                      <object id="x6d3m"></object>

                      <i id="x6d3m"></i>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 |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久久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国产丝瓜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