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每日9:00至18:00(17:00停止
星期二至星期日每日9:00至18:00(17:00停止入場) 星期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信息:
常設展覽:免費參觀
特展:人民幣20元(僅供參考)
景點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
交通信息:
地鐵線路:上海軌道交通7號線耀華路站、上海軌道交通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
公交線路:82路、734路、786路、97
地鐵線路:上海軌道交通7號線耀華路站、上海軌道交通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
公交線路:82路、734路、786路、974路、314路、83路、164路、177路、314路、454路、576路、818路、978路、隧道一線、大橋一線、周南線
中華藝術宮(原中國館)簡介:
中華藝術宮是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浦東新區的一座藝術博物館,坐落于原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其前身是創建于1956年的上海美術館,於2012年10月1日遷至現址,及更名為中華藝術宮。博物館以收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為主,藏品超過1.4萬件,總建筑面積達16萬平米,展示面積達6.4萬平方米,擁有27個展廳。
歷史
中華藝術宮的前身上海美術館創建于1956年,建成之初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456號。2000年3月18日遷至南京西路325號,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跑馬場總會大廈原址。展廳面積5800平方米以上,藏品達1.4萬件。但因面積太小,發展受到限制。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又名“東方之冠”,始建于2007年12月18日,于2010年2月8日建成。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后被保留。
2011年8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決定,選址中國館改建為中華藝術宮。2011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在世博會中國館原址建設中華藝術宮,并將作為上海美術館的新址。一度引發部分上海文化界人士爭議,提出新館址缺乏歷史文化底蘊、不夠專業、遠離文化核心區,搬遷過程過于匆忙、缺乏詳細論證等質疑。
2012年10月1日,中華藝術宮與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原址改建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日開館。2012年12月31日,上海美術館原址正式閉館。
展覽
中華藝術宮展示面積達6.4萬平方米,展廳27個。現有四大基本陳列,以中國近現代藝術為主,此外還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特展。
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
“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自2012年10月1日開館起長期陳列,位于中華藝術宮49米層和41米層的7個展廳。主要展示自清末以來的上海近現代美術史上的作品,展品以原上海美術館的藏品為主,又從私人收藏機構借展了一定數量的展品。展覽按時間分成三段,共計十大單元,按照以“海上畫派”為核心的近現代美術發展歷程展開展現了1950年至2000年間上海美術的發展。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自開館當日起長期陳列于博物館0米層的兩個展廳。該創作工程及展覽用美術的形式,以上海的人文歷史為主線,以人物、事件、風俗、建筑等為切入點,藝術地展現上海包括文化名人、文化現象、文化景觀在內的歷史文化脈絡。
名家藝術陳列專館
“名家藝術陳列專館”長期陳列于博物館0米層的三個展廳。展品為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有重要藝術成就,為中國美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且有作品完整捐獻給國家機構的全球華人藝術家的作品。開館之后第一期展出包括賀天健、林風眠、關良、滑田友、謝稚柳、吳冠中和程十發在內的七名藝術家的超過300件作品。
錦繡中華——行進中的新世紀中國美術
“錦繡中華——行進中的新世紀中國美術”自開館日起在0米層兩個展廳展覽至2013年9月30日,展廳面積約2500平方米,展覽作品包括260余位藝術家創作的200余件架上作品,50余件雕塑作品。所有展品均為2000年之后創作,通過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及雕塑等多種美術門類展現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及中國的自然和人文風貌。
特別展覽
中華藝術宮還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特展,已舉辦的特展已有十余場。
例如與法國奧賽博物館的“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特展,展出了奧賽博物館珍藏的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早期米勒、庫爾貝等藝術家的包括《拾穗》等在內的87件油畫精品。
以及第二屆上海影像展,展出了從100多位藝術家參選的4000幅作品中精選出的近300幅各種題材的攝影作品。
(免責聲明:本頁面文字及圖片均來源于維基百科。圖片“China Art Museum @ 2014-12-21”作者Shwangtianyuan - 自己的作品。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ina_Art_Museum_@_2014-12-21.JPG#/media/File:China_Art_Museum_@_2014-12-21.JPG根據CC BY-SA 4.0授權)
景點數據來自 中華藝術宮(原中國館)